热点资讯

你的位置:联华证券_网上炒股配资开户_炒股杠杆网上操作 > 联华证券 > 股票配资平台如何 专访美食作家林卫辉:在美食中看到更真实的苏东坡|小南读书

股票配资平台如何 专访美食作家林卫辉:在美食中看到更真实的苏东坡|小南读书


发布日期:2024-12-03 00:26    点击次数:75


股票配资平台如何 专访美食作家林卫辉:在美食中看到更真实的苏东坡|小南读书

专家报告称股票配资平台如何,利比亚原油出口量为55万桶/天,约为危机前120万桶/天水平的一半。渣打银行认为,产量减少的持续时间比市场目前的预期要长得多,这表明市场在定价尚未解决的危机的立即解决方面有些操之过急。

苏东坡的文学成就与人格魅力一直为世人所景仰。文坛盛名之下,苏东坡“美食家”的身份也让人津津乐道,东坡肉、东坡鱼等流传千年。

研究苏东坡的专家学者数不胜数,而专事研究苏东坡美食的人却极少。近年来声名鹊起、著述甚多的美食作家林卫辉说,自己一直是苏东坡的粉丝,但以往只是读诗文,只是近年来写文章引用苏东坡关于美食的文字时,才发现资料散落到各种诗词文赋中,而许多引用又多不确,甚至有以讹传讹的文字,逐渐萌发了以美食为主线来写苏东坡的念头。“苏东坡说到美食时,总将真实的一面表露无遗。”

美食作家林卫辉。

林卫辉将《苏东坡全集》《苏东坡新传》等反反复复阅读,“《苏东坡年谱》快翻烂了”。他在苏东坡的诗词、文赋、书信等资料中寻找关于美食的记录,通过分析、品评其熔铸每一阶段人生况味,探寻他人生轨迹及其对饮食、生活等的态度,勾勒出一张详尽的“苏东坡美食地图”,最终的研究成果,即这本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《此生有味:苏东坡美食地图》(以下简称《此生有味》)。

“作者从研究苏东坡对饮食的态度中,看到了宋代的文化发展,又从宋代饮食状态的描述中,看到了苏东坡的思想和情感变化的轨迹。”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认为,《此生有味》的出版不仅有助于推动“苏学”发展,对开拓中国文学史、文化史和作家作品分析等方面研究的思路,也具有启发意义。

《此生有味》。

美食是苏东坡抒发情怀的载体

南方+:《此生有味》的创作契机是怎样的?

林卫辉:人们提到我国美食文化时,往往会想到苏东坡、袁枚等,其中苏东坡更具代表性,可谓文化超级IP,与之相关的东坡肉、东坡鱼、东坡豆腐等美食均颇负盛名。

苏东坡一直是我非常敬佩的人。我发现研究苏东坡的人非常多,研究他美食文字的人却很少。大概是在三年前,我萌生了从考据角度来研究苏东坡美食文字的念头。

从不同立场、不同角度研究苏东坡,会得出不同的结论。不过,正所谓“食色性也”,苏东坡说到美食时,总将真实的一面表露无遗。换句话说,若人们从美食的角度去探索这位文豪的人生历程,或许能够发现、接近一位更真实的苏东坡。由此,我希望能够将他谈论美食的文字梳理一遍,尽最大的努力去伪存真。

南方+:苏东坡的美食文字为何吸引你?

林卫辉: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是古代读书人的理想。君子远庖厨,讲吃吃喝喝,一般读书人是不屑为之的。苏东坡很另类,他的文学作品和书信里,有很多谈论美食的文字。不过,他从不为写美食而写美食,或托美食言志,或是通过美食表达所思所想,甚至调侃自己,气气政敌。作为一个“苏东坡迷”,我也有了把苏东坡的美食文字说清楚的使命感,于是就有了这一本《此生有味》。

南方+:苏东坡一生起起伏伏,颠沛流离。在他的生活中,美食占据怎样的分量?

林卫辉:在梳理资料的过程中,我发现苏东坡在遭到贬谪的时候,诗文中谈及美食的频率,比平时高很多。这很正常,人生高光时刻,公务繁忙,有大量的文书工作等着处理,饮食无暇顾及。而他在黄州、惠州等地时,生活困窘,需要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实际问题,因此美食也成为他抒发情怀的某种载体。

不过,苏东坡的胸怀宽广,在宦海浮沉中始终能保持洒脱豁达的姿态。他到海南儋州的时候,已到花甲之年,曾有诗云“北船不到米如珠,醉饱萧条半月无。明日东家知祀灶,只鸡斗酒定膰吾”。意思是半个月以来没吃过饱饭,但明天是祭灶日,东家一定会宰鸡,烤肉,备酒,甚至会送一些给我。你看,困顿的时候,他也可以乐呵呵地过。

苏东坡美食地图。

再举个例子。他给惠崇题《春江晚景图》,前面两句大家都知道的,“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”,应该是画面的写实,“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”,一下就跳脱出来,马上想到江南的蒌蒿和河豚,这是很典型的吃货啊!

南方+:之前很少人专门研究过苏东坡的美食。为展开研究,你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?

林卫辉:苏东坡的文字流传下来的很多,关于他的故事、传说就更不胜枚举,不过真假难辨,需要不同资料、不同角度来反复印证。有些不合理的地方,我们就可以先打一个问号。譬如他与僧人佛印交往很短暂,但传说里则显得非常久。而实际上,他与另一位僧人道潜的交往要频繁得多。

考证是一个有趣而艰辛的过程,如果要讨论苏东坡所代表的美食文化,必须回到他的诗文书信,找到这些文字的准确出处。它们散落在他的诗、词、赋、书信、杂文中,这才是最直接的证据。

苏东坡画像。

十几年前我已经读过一遍《苏轼全集》,为了写《此生有味》,这些年我又通读了两遍,第二遍我做了大量的笔记,到第三遍才开始把他写美食的部分整理出来。此外,我还看了不少古代笔记,发现了更多有意思的细节。它们与《苏轼全集》互相印证,令《此生有味》的内容更加丰富。

丰富大众对美食写作的认知

南方+:苏东坡的资料很多,但关于美食的文字是散落在那么大量的资料中。你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有哪些?

林卫辉:研究苏东坡,最不缺的就是资料,可要在众多研究成果中找出权威的、可靠的部分,绝非易事。苏东坡在诗文中频繁地使用典故,其实是不容易弄懂的,但如果有耐心把这些典故逐一拆解,理解透彻,才会觉得别有一番韵味。例如,在《荆州十首》其九中,他提到了吃雁,其中有一句为“故人持赠我,三嗅若为珍”,这里便用了“三嗅”这个典故,出自《论语·乡党》中的“子路共之,三嗅而作”,巧妙地表达了他不忍心吃大雁的态度。

《苏东坡全集》。

值得一提的是,《苏轼全集》不是按时间来编撰,这就造成一个很大的困难,他在书写某样食物时到底处于人生的哪一阶段,绝大多数读者往往不得而知。而心境不同,表达的意图就会不同。他在杭州当官时仕途得意,这一阶段写出来的诗词大多酣畅淋漓,毫无困顿之色。千古名句“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”正出自这一时期。而若把创作时间弄错了,就会把苏东坡当时想表达的意思弄错。

另外,把属于某个地方的美食安在另一个地方,会张冠李戴,贻笑大方。正因如此,摸清他作品的创作时间非常关键。孔凡礼先生曾著有《苏轼年谱》,我将年谱与苏东坡写美食的作品一一对应,确认了不少美食文字的创作时间,书都被我翻烂了。

《苏轼年谱》。

南方+:你的美食写作顺风顺水,作品很多,这次研究苏东坡美食,实际上大幅提升了阅读的门槛。你如何平衡学术研究与大众写作?

林卫辉:坦白讲,美食写作门槛是不高的,各种博主很多。我个人的美食写作方向,一是美食科学,一是美食文化,我很想把美食文化写得再深入一点。

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写美食的大家,如梁实秋、汪曾祺、王世襄等,他们的段位是我们望尘莫及的。但写美食只是他们极小的一小部分,只是作为生活的一个情趣、爱好,真正的发力点不在美食领域。所以我总是希望自己能多做点努力,丰富大众对美食写作的认知。

在写《此生有味》时,我思考了很久,到底要不要把苏东坡的原文放入文中,毕竟引用太多的古文,会对读者造成某种阅读障碍,但后来我还是决定把原文放进去,并配以自己的白话文解读。我花了很多心思,努力把这部分内容写得生动有趣,这也是一项大工程。

【采写】南方+记者 戴雪晴 刘炜茗

【图片】受访者提供股票配资平台如何,部分源于网络